西安火车站的87年

来源:陕西日报 时间:2021-08-20 10:30 字号:

曾经的西安火车站南广场。(资料照片) 记者 赵晨摄

  “兵马俑、华清池,走了走了!”“住宿,住不住?”……这些声音,曾伴随西安火车站,给到访这座城市的人们留下最初的印象。远望城墙,斜阳晚照;近看车站,行人匆匆。这些画面,曾伴随西安火车站,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。不知不觉,西安火车站在古都已坚守87年了。87年里,人们对它有赞美,有非议;有情怀,有回忆。所有的这些,凝结成人们坐火车来古城西安时看到的第一眼风景。西安火车站,承载着古城西安的厚重岁月。追溯时光,西安火车站的变迁,记录了一座城的足迹。

       峥嵘岁月 见证风云

  西安火车站,是西安峥嵘岁月的“见证者”。

  1934年12月,一列蒸汽火车驶进西安,悠长的汽笛声在古城回荡。陇海铁路由灞桥铺轨到西安。一座顶歇山式仿古宫殿型站房在西安拔地而起,这便是最初的西安火车站。

  战火纷飞的年代,西安火车站默默承受着民族的苦难和战争的戕害。1938年11月16日,日军飞机轰炸西安火车站,共投弹40余枚,炸毁车皮6列、铁路路轨数段及民房10余间,造成40余人死伤;1941年5月6日,9架日本飞机轰炸西安火车站,投弹20余枚,造成32名平民伤亡。

  1949年,西安火车站迎来了西安解放。

  1949年5月20日,解放军强渡渭河成功,西安城近在咫尺。解放军抵达三桥附近时,当地的铁路工人和群众激动不已,主动为解放军开火车,运送英雄直抵西安火车站。

  经历过战争的烽火,如今已是西安火车站离休干部的陈永宽老人,与西安火车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20世纪40年代,10多岁的陈永宽成了一名地下联络员。为保护革命队伍,他和小伙伴乔装成衣衫褴褛的小乞丐,途经西安火车站,往返于西安郊区与城区,传递信息。1950年,陈永宽正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,跟着队伍沿铁路进行剿匪。

  战火渐渐消散,中华大地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。1956年,陈永宽转业进入铁路系统。1970年,陈永宽参与了西安火车站的地道开挖工作。挖到一半时,地道突然坍塌。为了抢救现场的一名工人,他被掉下来的石头砸中了右臂,昏迷了五天五夜。“我没有后悔,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。”回忆起那段激情岁月的往事,陈永宽自豪地说。

  更让陈永宽觉得骄傲的是,如今中国铁路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。陈永宽记得,他刚参加工作时,铁轨上的道岔全部都是人工扳动,火车速度也只有每小时40公里。而现在,西安北站的复兴号,一个小时就能跑350公里。

  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中,西安火车站还见证了一场跨越山河的征程。1956年8月10日,上海徐家汇车站,一列即将西去的列车静静等在那里。这一天,1000多名交大师生登上了这辆“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”。一张小小的火车票,带领他们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

  “列车从我国地势最低的长江三角洲出发,沿江淮平原北上,再穿过中原大地,最后到达西北高原,其间运行30多个小时……我们从车窗向外看,看到广阔的平原,看到一座座城市,看到林立的工厂……祖国啊,你是多么辽阔,我们一定要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。”当年交大学子的满腔热忱,在泛黄的纸张上留下了时代的温度。

  经过几天的跋涉,跨越了半个中国,交大师生们终于抵达目的地。西安火车站,见证了他们踏上西北热土的第一步。在那个用理想与忠诚写就的时代,道路很长,天地很宽。

  一个崭新的时代,缓缓拉开序幕。

西安火车站北广场边的隧道。记者 陆晟摄

  悠悠岁月 浅浅乡愁

  时光匆匆流过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承载着人们无数次聚首与别离的西安火车站,先后见证了首趟直达特快、西宝动车、郑西高铁的通车运行,默默地为群众出行、地方经济建设服务。

  1980年的《人民日报》上,出现了“春运”一词。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,人口流动猛增。在农历春节举家团圆的日子,每年都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,对铁路部门造成极大的交通运输压力,周期40天。

  此时,1934年建造的古色古香的西安火车站,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岁月更迭后,面对汹涌的人潮,愈显狭小。为了应对年年增长的客运量,也为了解决窘境,1982年西安市政府决定进行火车站改建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,改建的西安火车站投入使用,西安火车站变成了如今大多数人熟知的模样,一列列“绿皮车”承载着无数西安人的乡愁。

  “我年轻的时候在新疆当兵,和家人的离别与团聚,都发生在西安火车站的南广场。”家住西安市碑林区的市民刘卫华说,20世纪90年代,从西安到新疆,得坐几天火车。西安火车站就像一座港湾,承载着他离家闯荡的期盼与归家团圆的温暖。

  每次从新疆回家,刘卫华都会提上一提矿泉水。“一坐上火车,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家。”刘卫华回忆,“那时也没有手机,我在火车上就一边看书、一边喝水,一提矿泉水喝完。当我能看到‘面皮’两个字时——我也就到家了。”

  刘卫华说的“面皮”,实际上是改建后西安火车站门楼上面的“西安”二字。其出自陕西本地书法家吴三大之手,因远看形似“面皮”二字,所以常被人调侃。但这“面皮”却也是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最惦念的两个字。

  这座挂着“面皮”两个字的西安火车站,是一座城、几代人的回忆。比刘卫华小了24岁的西安市民曹博,对西安火车站的感情同样深厚。“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。这首《西安人的歌》,是我每次放假回来必听的歌。”曹博说,他之前在南京念大学,有南京—西安的学生票优惠,所以每次回来,他几乎都选择乘坐火车。

  曹博从南京回西安的这10多个小时的旅途,往往结束于抬头看见“面皮”两个字的欣喜和下车吃上一碗面皮的满足。去年,他在网上看到火车站改造的视频,以为西安火车站的“面皮”要被拆掉,心里还失落了好一阵子。直到看到西安火车站南站房的重新亮相,“面皮”还在,他才长舒了一口气。

  “大概是因为人总是念旧的。不知不觉之中,我就把西安火车站和家的概念画上了等号。到了西安火车站,我也就到家了。看到‘面皮’,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。那些分离的忧愁、重聚的喜悦,好像都藏在这两个字里。”曹博说。

崭新的西安火车站北广场。记者 陆晟摄

  跨越发展 迈向未来

  时代的飞跃从未停步。随着西安市经济、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,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增加,西安火车站设施落后、空间狭小、服务能力有限的问题逐步凸显。作为“古城的窗口”“城市会客厅”,西安火车站再一次显得有些逼仄。

  为提高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,2014年6月中国铁路总公司、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实施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。自此,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翻开了历史性一页。

  2019年12月,西安火车站丹凤门广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。由于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采取“边行车、边建设”的施工方案,施工期间西安火车站、西安东站、陇海正线等保持正常运行状态。同时施工场地又处于西安市繁华市区,建设技术难度高、安全风险高、施工组织困难,属于全国省会城市改造难度相对较大的火车站,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“在铁路枢纽心脏上做手术”。

  面对如此难度巨大、时间紧迫的工程,项目全体人员采取“白加黑”“5+2”模式,24小时三班倒,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,经受了房屋拆迁、文化遗产保护、路面施工、疫情防控等一系列考验。

  项目启动之初,施工人员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60余万立方米的土方外运。峰值时,一周的出土量就达到了14万立方米。这个工作量相当于一般小区建设周期内全部的土方量。

  在风雨中,在阳光下,西安火车站建设者早日完成工程建设的决心一点儿都没有改变。15天完成261根工程桩、25天完成44座承台、66天完成1.2万平方米主体结构……他们用实干兑现建设速度,用汗水保障建设品质。

  在西安火车站南高架候车厅如火如荼建设的关键节点,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西安火车站全体建设者争分夺秒建设西北区域最大的交通枢纽工程,建设后的西安火车站将由原有的6台11线增加到9台18线,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4800万人次。作为陕西省重点工程,这对提升整个西北区域的交通运输能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。

  7月19日,全省重点项目观摩活动走进西安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工地。工程施工现场,丹凤门广场绿化景观、夜景亮化与设施更加完善。丹凤门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正逐步得到释放,南衔明城墙、北接大明宫,“宫—站—城”宏伟格局的美丽愿景也在渐渐成为现实。

  “其实对我们项目建设者来说,这些宏大愿景与格局的实现固然值得欣喜。”一位项目建设者说,“但市民和游客发出‘走出火车站,抬头丹凤门’的感慨,更让我们觉得这些天的努力没有白费。目前,我们的项目仍在完善之中,大家的意见,对我们十分重要。”

编辑:新城管理员



主办: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政府  承办:西安广播电视台
联系地址:西安市曲江池西路60号 邮箱:xatv@xiancity.cn 新闻热线:029-85356693